成都世运会游泳馆四天破 13 项世界纪录,运动员盛赞智慧场馆

  • 2025-08-29
  • 1

8 月 11 日晚,成都体育学院游泳馆在四天赛事中迎来辉煌收官:救生、自由潜水、蹼泳三个项目共刷新 13 项世界纪录、9 项赛会纪录,中国运动员斩获 6 枚金牌。这座建筑面积 2.7 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场馆,凭借尖端科技与人性化设计,成为全球运动员口中的 “奇迹诞生地”。

一、科技赋能:从精准计时到水质守护

场馆内,蓝普 LED 显示屏以 “三高” 技术(高亮度、高刷新、高防护)为水下竞技提供精准计时,确保每一个成绩都经得起推敲。中国自由潜水运动员唐珂特别提到,“裸眼参赛时,泳池水质的清澈度让我能清晰判断方向,完全没有干扰”。这得益于潜行创新公司研发的泳池清洁机器人 —— 它不仅能夜间自主巡航,还能以双倍吸力清除微米级杂质,确保水质达到国际 A 级标准。

更值得关注的是智能出发台系统。为避免 0.1 秒的误差影响比赛结果,场馆在出发台安装触控板与芯片,配合水下压力传感器,实现 “零延迟” 计时。这套系统在蹼泳比赛中助力运动员多次突破极限,其中西班牙选手在男子 100 米争先赛中以 9.53 秒打破尘封七年的世界纪录。

二、人文关怀:从观众热情到无障碍服务

场馆的 “隐形竞争力” 还体现在细节设计。针对自由潜水项目对光线的特殊要求,工程师反复调试水下照明,最终使场馆照明度达到国际泳联标准的 1.2 倍,既保证运动员视线清晰,又避免眩光干扰。热身池与比赛池的水温差被精确控制在 0.5℃以内,最大程度减少运动员身体应激反应。

JDB电子,JDB电子官网,JDB电子平台,JDB电子试玩

现场氛围同样成为破纪录的 “催化剂”。开赛以来,场馆售票率始终保持在 98% 以上,近 3000 名观众的呐喊声贯穿每场比赛。自由潜水双冠王龙邓喜坦言,“从入水到冲刺,观众的加油声像一股暖流推着我前进”。意大利残疾运动员吉安卢卡・维斯孔蒂虽未获奖,却被观众的包容与热情深深打动:“开幕式上我坚持站立,今天观众用笑容告诉我,体育的价值超越奖牌”。

三、可持续理念:从改造到复用的绿色实践

作为成都世运会 “能改不建” 原则的典范,该场馆通过租赁 20 个出发台、升级原有照明系统等方式,将改造成本降低 40%。赛后,场馆将直接服务于成都体育学院教学,训练池向市民开放,实现 “一场馆多用途”。世界潜水联合会主席安娜对此高度评价:“这里不仅是世界纪录的‘粉碎机’,更树立了赛事遗产利用的新标杆”。

这种可持续性还体现在建筑材料上。场馆采用装配式钢结构,90% 的建材可回收再利用;屋顶光伏系统日均发电 2000 千瓦时,满足场馆 30% 的用电需求。国际世运会协会主席何塞・佩鲁雷纳指出,“成都用 27 个改造场馆承办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世运会,为全球赛事主办城市提供了经济与环保双赢的解决方案”。

四、全球回响:从运动员点赞到行业标杆

赛事期间,场馆成为国际媒体焦点。BBC 在报道中特别提到:“当其他赛事还在比拼硬件时,成都已通过‘科技 + 人文’的组合拳,重新定义了顶级场馆的标准”。日本蹼泳队教练佐藤健司在观摩后表示,“这里的出发台反应速度比东京奥运会场馆快 0.03 秒,值得我们借鉴”。

中国蹼泳队主教练邱亚帝则从专业角度分析:“场馆的声学设计让运动员能清晰听到裁判指令,而观众席的坡度设计使每个座位的观赛视角误差不超过 5 度,这在国际赛事中极为罕见”。这些细节共同构成了 “成都范式”—— 既满足竞技需求,又兼顾观众体验,更以可持续性赢得未来。

成都世运会游泳馆四天破 13 项世界纪录,运动员盛赞智慧场馆

当最后一项世界纪录在泳池诞生时,场馆穹顶的灯光与兴隆湖的波光交相辉映。这座改写体育史的建筑,不仅见证了人类挑战极限的勇气,更以智慧与温度,向世界诠释了大型赛事的另一种可能。正如国际武术联合会副主席范坎彭豪特所言:“成都用科技重塑运动体验,这里的每一滴水都在讲述创新与包容的故事”。